Category Archives:

資訊之樂

很可惜的,人類對於相同刺激引發的快樂會疲乏,這讓追求快樂如同滾輪上的白鼠。

在衣食足後,物質帶來的快樂往往起於比較。但技術發達的今日讓金錢、物質容易集中,隨著貧富差距加大,中間層消失,相對剝削感更嚴重,形成普遍的不快樂。向下比較後的快樂只有一瞬,就再度失落於向上比較中。優劣差異如此明確,物質總量有限,追不到的奢華繚繞心頭。

另一方面,克服資訊問題後的快樂如同爬山、歌唱…是向內探索,自給自足的。更好的是,一般向內探求快樂的活動是獨樂樂,但解資訊難題是與人樂樂,因為解了他人日常的麻煩。

爬到山巔後的快樂是登山者的獨特經驗,而各種山難後仍讓人冒著危險攀登大山,可知哪份悸動之於愛山者。我只走過大眾路線,無從感受那悸動,走在大眾路線,我仍知過程中的難受,而後在小小之巔一覽眾山小,滿足於寡人之雄風。

資訊之樂或可堪比,其心靈活動的龐雜與困難不下於任何其他吸引人的領域,初入手的茫然,技術如海而自己孤獨以對,跌跌撞撞地學習,偶有心領神會,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不會。挫折多而少有成就感,如同剛入山道,將雄心與體力耗在無盡重複地走。

經年累月地,集結了各種知識與技巧,也磨練了溝通與學習的能力,一點一滴地能涉入不同領域,解不同的問題。在我以 PowerShell 設計平行與容錯架構,透過 REST API 存取 SAP HR、以 RFC 呼叫 SAP 財務模組、以 SFTP 交換資料…而後讓使用者得以在架構下運行各種商業邏輯,一路摸索著,滿足可管理、好部署、夠安全、服法規、合預算…等架構與專案需求,每一個需求或技術關卡如同山道上的某段曲徑通幽。交錯的痛苦與快樂,會深刻吸引著下次登山。

我輩解 MIS 困難的資訊之樂不是創新之樂,不是造福人類之雄圖,僅是解一小群人的燃眉之急,這是咫尺之樂。緊急救援時找到關鍵點的歡呼,滿足單一的使用者需求而鬆口氣,交付階段性成果的舒坦,乃至於結案的成就感與喜悅。這可在時刻發生,沒有總量物質的限制,也沒有攀比對象,存乎一心,更好的是,久了,可以讓你不再那麼計較物質。

在各種境遇遇到的合作者,大多對資訊工作不滿,讓我深覺可惜。因為相較於其他類型工作,資訊工作是最能讓個人發揮創意的,可自行學習研究,累積分析、監控警示,以最小成本獨力自動化、優化當下的工作。而這種自發、自控、自我實現是向內求快樂的基本。現今從事資訊工作者日增,願大家都能累積一點一滴的小成就,進而感受到征服某個艱困後的暢快,這暢快讓你想要追求下個挑戰,攀登另個山峰。

當下盡己

同仁離職的電話中,聽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教而殺謂之虐。

自己被稱為老師 20 多年,越來越視這類話是高標。能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應該只有至聖先師,古今一人。

一直覺得希望政府大有為,公司提供教育成長環境,老師做到韓愈的定義;皆是渺不可及。因為,未來毫無方向與確定性。若仍處在以往的農工業,得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前一輩人走過的,下一輩人會同樣走,那經驗可以傳承,好壞可以確定,出於第二次跟第一次的比較。但,現今誰說得出五年後的世界將如何?若不知未來方向,什麼是好?若不知好,什麼值得傳?

以往,團體為重,犧牲少數邊緣人,讓他們凋零而不聞問。現今物質與資訊易得,重視個人自我差異,這時如何能教?老師僅是自身經驗累積,只能教技藝,亦即韓愈所稱的句讀師。

傳道,道在哪?授業,老師所從事之行業適合受教的個體嗎?解惑,老師自己都困惑在價值秒轉的世態。且每個人價值觀不同,興趣性向殊異,各有人生背景框架,一位老師何德何能,哪來神通可以因材施教?

昨是今非快速變遷,讓有錢、權的看不遠,摸不清勢,讓你我有機會扳倒大鯨魚,也讓你我只能靠自己摸索,不能靠典籍、業師、長官。

我無法指出未來,只能當下每一刻努力嘗試未知,期待自己的勇敢不是不怕,而是面對新挑戰,雖猶記苦痛,膽顫心驚,仍願再次嘗試。我知道沒有好技術,好職業,而是煩躁時,等自己冷靜,沮喪時,等自己回來,再試一次。一次又一次,練習放下。而後,訴說自己走過的故事,不教導,僅分享。

好久沒人離職,昨日一次收到兩份離職書,個人境遇不同,各有價值。取捨間,總有比較與針貶。但願有緣的人們,緣散後,心情沉澱後,只留下美好的記憶與經驗。人生很短,抉擇幾次就結束了。認同過去的好,會越來越勇敢,未來滿是困頓挫折,依然可以掇拾到點點璀璨。若謹記失意忿怨,就算別人眼中的順遂,自己仍會鑽進不滿。身後留的,依慣性,在來日將繼續拾取相同的果實。

僅能祝福兩位同仁,或是有緣結夥的朋友,在沒人能教,沒長官能護的時代,嘗試將微小的美好放在心裡。

君子成人之美

沒興趣人際溝通,特別是繁瑣的資料邏輯與主觀的美醜,自己很快地焦躁起來。周遭興致高昂的討論,更強化了自我邊緣趨避。

前半生一直在主導著,順著自己的邏輯思緒,按部就班,不知何謂強勢。一朝變成被動地配合。團隊工作中,依其他主事者的步調,自己的部分變成有一搭沒一搭,心情就低落了許多。以為自己會讚賞夥伴們條理分明的傑出表現,但不斷冒出的煩躁情緒證明自己似乎並未有欣賞的能力。

身處在相差幾十歲的團隊成員中,心情好的時候,年輕的價值觀,言談舉止都充滿著趣味,帶來無盡希望。但當心情煩躁時,變成無可欲語的異世界,連聲音都覺刺耳。但自己替自己貼上奇怪的標籤後,身為長者,領導者,循常地遁入洞穴變得不可得。坐立難安地坐著,渴求寂靜地說著,兩股背離的思緒交戰著。

另一個冷眼旁觀的自己,一再提醒:這是自己搭的舞台,但屬於下一代。要從帶領轉成支持,進入下個人生階段。

這麼多人離開公司時,誰替我想過…既然不需要談,我可以走了吧…不做了可以吧,又不缺我一個…其他重要的案子這麼多,我為何還要做這個…我可以退休了吧,我又不求什麼,幹嘛配合別人…負面情緒一個接一個,知道所有的想法都是無理取鬧,要另一個冷靜自我一再跳出來壓抑想法,避免衝動下的決策。睡一覺,明日就會有較佳的認可,但今晚,又是輾轉,要翻鬧喧騰閉嘴。理智只能建起防火牆,牆內,任它燒吧。

成人之美要淡入淡出不同的自我意識,多次轉換角色。退到幕後、離開舞台容易,台下鼓掌已難,為人跑龍套更難。在轉換時,才感受到多麼不習慣"忽焉在後"。

我們變成自己相信的樣子

最近看了"人慈"一書,非常有趣地推翻了以往自己讀過的很多東西。看著作者對過往經典重新翻案,並做了完全相反的註腳,很高興也很過癮。

當自己跟人聊這本書的立論:人性本善時,果如書中一開始所言,反對者眾,宣傳性善需要勇氣。這也是非常有趣的經驗,有點覺得是自己被作者打預防針,抑或是果然人們做了簡單的選擇。不管如何,我選擇相信。

在此引用書中論點,註記提醒自己:

  • 災難讓我們展現出最良善的素質
  • 尼安德塔人為何消失了?人類發展出合作的能力,可以應付最後一次的冰河期
  • 盧梭:誰率先圈起一塊地,異想天開說:這是我的 — 一切就是從這裡開始走樣的。
  • 你們只愛你們自己的孩子,我們全都愛我們部落全部的孩子
  • 相信人性本惡,面對仇恨和自私時,可告訴自己:沒辦法,人性就這樣。如果相信人性本善,就得去問為何存在邪惡。
  • 人們會竭盡全力為善而吃盡苦頭…通往地獄的路是善意鋪成的
  • 給槍裝填彈藥是不開槍的完美藉口…離戰場越遠的人越殘忍
  • 士兵不怎麼為國家而戰,更多是為了同袍而戰…一個人怕讓其他人失望,而無法從自身利益行動…恐怖分子不會只為一個目標而殺人並死去,是為了彼此而殺人而死去。
  • 同理心和仇外情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 文明演變的過程可看作統治者持續為自身特權設計新正當說法的歷史
  • 領袖不會臉紅,無恥者爬到頂端
  • 把事情搞難很簡單,搞到簡單很難(就自己的經驗,抽象是重複多次後自然浮現的重點,但沒有重複,不會浮現重點,或許,這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異曲同工)
  • 世界從延續所獲得的益處,比持續改變來得多。要加入新的洞見與技術,但基本沒變(或許,變革就是持續改善,畢竟人是以人為主體在演繹。但"革命性",才聳動,且研究脈絡是學者的事,不會為傳播者贏來目光)

以往基於人性本善、腦力工作者的特性,主張公司對地點、時間與管理的自由。但這需要信念,在人際互動的過程裡,往往要一再自問自己錯了嗎?而作者的立論讓自己樂於相信,未來旅程縱有許多不如意,仍可以繼續下去。

對於混沌未明的人、事;應抱持正向期待。先不論畢馬龍效應或是期望的螺旋,在專案中努力,或協調人際,僅有責任感需要不斷排遣挫折。對於專案結果或人性樂觀,看好的一面,會想更多一點嘗試,接受不完美,一切只是邁向更好的過程。

世道是灰的,價值是動的,過程隨機,終點沒有二元,不分高下、對錯、是非、好壞,無恆常,無意義。但對於起始,我選擇性善。

娛樂至死

犀利、有趣、發人深省的書

摘錄作者:

“赫胥黎五十年前的憂思:「我們要毀於我們所愛」"(這本書成於 1985 年)

“面對印刷語句冷靜抽象的內容,眼中只見質樸的語言,無法仰賴美感或同理心感受。因此,閱讀本身是種嚴肅的事情。基本上當然也是種理性活動…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而且具有命題…。閱讀文字要依循思緒進展,這必須具備相當強的分類、推斷和推理能力"

儘管閱讀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印刷、智力關係的通性,至於智力的嚴謹定義,只需要考量你閱讀本書的時候必須具備哪些要件就能明白。首先,你必須在相當時段大致維持靜止不動。若是你辦不到這點(閱讀本書或其他書本都一樣),那麼在我們的文化中,或許你就會被貼上問題標籤,認定你有過動症或沒教養;反正就是認為你有某種智力缺陷。書面文字不但對我們的心智提出嚴苛要求,對身體也是如此。然而,能控制身體只是最低要求。你還必須學會不去理會印在書頁的文字形狀,也可以說你必須看穿字母,這樣才能夠直指字母所構成的字義。若是你全心專注於字母的形狀,閱讀能力就會低落到無可忍受,很可能被當成傻瓜。若是你要學會讀懂文義而不因字形美醜分心,就必須採取一種超脫、客觀的態度。你還必須養成羅素所稱的「雄辯免疫力」,這表示你能夠區辨哪些是文字傳達的感官樂趣、魅力或奉承語調(如果有的話),哪些是文字的論證邏輯。同時,你還必須能夠根據言辭的語氣,來判斷作者對所述題材、對讀者是抱持何種態度。換言之,你必須知道玩笑話和論據的差別在哪裡。而且在判斷論據素質之時,你必須同時做到幾件事,包括擱置定論直到整段論據完成,把疑問記在心中直到你判定問題是否解決,或查清內文在何時何處提出了解答,還要拿你一切相關經驗作為反面論據來臧否文中所提觀點。若是你的部分知識、經驗和所涉論據無關,也必須能夠予以保留。當你為這些條件做準備時,還必須先摒除文字帶有魔力的信念,尤其要懂得應付抽象世界,因為本書篇幅幾乎沒有什麼詞句會讓你聯想到具體形象。在印刷文化中,當我們談到不聰明的人,我們往往說有必要「為他們具體說明」,這樣他們才有辦法理解。而智力意味著一個人不必靠具體圖像就能從容悠遊於概念和概括的領域。                                       

將心得記於此,提醒自己:

影音訴諸情感,大量的點。文字訴諸理性,延展的面。

生理上,大腦未隨物質文明進化,偏好減少使用,而有直覺、習慣的產生。相同時間單位下,圖像乃至於娛樂更容易讓大腦以為有動;實際較少動,比思考省工,五官刺激也比較強。

螢幕取代書本,更有其便利性。畢竟手機可以隨身攜帶。但如何逆向讓手機用於閱讀;取代影音,甚至是更極化的短影音,這恐是妄想。

就互動的節奏而言,電腦撥放異於電視,可以善用暫停,前後快轉搜尋,標註特定時間點…要習慣懷疑,歸納與演繹,要依自己大腦的步調接收。

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都蠻有娛樂至死的風味,古今東西倒是所見略同。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而人性似乎可以終止科技。因為缺乏科技前沿所需的深度闡述與思考。是否人口紅利造就多人累積的知識智慧,在此遇到瓶頸。人口不再大量增加,但每人提供的前沿思考變少,總體將不足以滿足突破性技術所需的知識含量。這…饒富禪意。

資訊界面試新人可能要考文字讀寫能力,書的內容不必是資訊類,但要能描述背景,主題,論述與自己的懷疑、反思…

現今的娛樂世代較之1985年;因為媒介載體的改變,比電視更破碎,更為小眾競爭聲光刺激。從此環境長成者,接觸靜態閱讀的時間不若動態媒體內容,使用者更習慣性不專注,一直跳著看是常態。這不僅語境破碎(照書中描述),就我認為,還是閱聽者自己造成破碎,要持續最大感官刺激,稍冷就找尋新刺激,不像電視是提供著主觀切割。所以新媒體依然無法完成有意義的思考,但這卻是從事資訊作業最需要的:縝密的邏輯推演,有貫徹始終的流程,而後化為電腦程序。

不喜歡"喜歡"

老婆看了前一篇 Blog:你應該再寫一篇,你沒有不喜歡"雲"

學設計的大兒子在旁:藝術家才能說"我喜歡"吧

就玩了 30 多年 IT 技術的我而言,僅有隨波逐流,就著機緣用技術。技術無他,唯手熟爾。吾本賣油翁,佩服射箭的,雖有擅長,但勉力避免偏好。

一路走來,從 Fortran、C/C++、Quick Basic、VB、.NET 到今主寫 PowerShell,從 dBase IV、Clipper、Access 到今主用 SQL Server 兼玩其他 DB,從 VAX、Unix、DOS、Novell、OS/2、Macintosh、Windows 到今也碰 Linux 和雲端管理,IDE、Source Control、單機到 Client/Server,Console 到 Win form UI 到 Web、Server 到 Serverless、Stand alone 到 Services 到 SOA,符號分隔、XML、JSON…未曾拒絕,只有選擇。

做專案的技術人,僅能依自己能力所及,尋找處理客戶問題的最佳解。雲是選項,不是喜好。

集英推廣 Azure 上的 O365、Exchange、SharePoint、MFA。開發遊記平台、消費券引擎…等,採用全雲架構。實施大壓力測試,導入 ALM 也採用雲解決方案,乃至於異地備援、建立教育訓練、測試虛擬環境都以雲優先。日常中,Teams、OneDrive、OneNote…等,也是工作上的必須。

能解客戶需求的,團隊喜歡的,原廠力推的,我為何要不喜歡?

建議是理智的,喜歡是情感的。IT 生涯是 PDCA (Plan Do Check Act)循環,勿以情感標籤簡化。

我喜歡人,盼著笑容,對技術只有選擇。希望以此博得一笑。

愛在瘟疫蔓延時

新聞正在寫鼠疫
小說的面向沒有這個世界這麼多平行線,這麼多變化
什麼物都防疫、什麼貨都囤、什麼投資都虧、什麼活動都禁、什麼人都病、什麼都怪
惡言、疑懼、猜忌、貪婪、膽怯、憤蠻、沮喪、霸凌…
等著閱讀下一章

願望

年末,與 DB & Infra Team 同仁 one on one 時,覺得自己真不是個好 Leader…就 One on one 的過程與同仁討論,而有了以下的對話。

我:與同仁 One on one 時,自己覺得應該談的是:

  • 公司願景
  • 個人成長
  • 分享融入
  • 薪資報酬

但自覺談不出願景,因為不知五年後世界變得如何,即便是來年也混沌不明。不知什麼是好技術,公司該重視的方向,自然難訂出步驟、時程、可量測的KPI。我不相信市場上說的雲、AI…這類洗腦吹噓,那是別人的賺錢策略,但虛無飄渺。我知道開發、升級、維護資料平台、BI 才是企業的真需求,但客戶在哪,如何建立雙贏信賴關係,實在 case by case,難以歸納出明確作為。

未來變動快速,也就難有方向,將時間投資在短時間用不到的技術就是浪費生命,因為技術沒有人性,極容易遺忘。學成後三個月用不到等於白學,個人成長變成僅能做中學,而非先妥善教育後再投入。入門教育可行,但長期的個人成長要靠參與的案子能適情適性適能力,何其難。

我相信 Scrum 方法論讓人選擇工作,每個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比較適合知識工作者的團隊合作。我也看到同仁因為選擇喜歡的工作,而自我敦促,快速成長,且合作愉快。在團隊工作中,讓成員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伴隨到完成就是成長。但這團隊中要有人完成別人選剩下的工作,否則專案失敗就無法造成良性循環,成長環境隨之消散。在不同的機遇組合中,我想當那完成剩下工作的人,但這要有高 IQ 與 EQ,且要時間精力許可,我無法給予確切承諾,只能勉力求己。

分享融入是 Leader 功能中的一項,促成少利而重情、義之團隊。但覺得自己的傾聽極糟,總陷入求解而非分享。自知大腦的思維慣性,幾十年來總在為系統求解。直覺求解已經是衝動與慣性,聽了三分鐘後,除了解析沒有悲喜,上帝若開了一扇窗必定關掉一扇門。同仁在吃飯時分享他覺得好笑的 Video,自己看了許久,提了許多問題,覺得 Video 不夠深入的插科打諢,張冠李戴是不仁,但這讓歡談嘎然而止。

自己嘗試分享的對話往往不出:

問:最近好嗎?

回:還好。

問:工作還愉快嗎?

回:愉快啊。

問:有什麼樣要說的嗎?

答:沒什麼。

沒下文了。基本上,分享不該是問答,但我還在解題。

最後僅能談薪資報酬,這是集英的弱項,甲方企業集團挖角的強項。談利只聚集利,是人生無奈的必須,但絕非重點。當達到馬斯洛的安全需求後,就應該淡出於目標。而自己無能於 One on one,竟變成了主要項目。

甲:你的目標是什麼?不能逐步落實嗎?

我:我的目標一直都沒變:打造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檢覈的點:

  • 可以選擇工作內容
  • 工作的時間、地點自由
  • 報酬回歸工作者身上

IT 工作的需求多樣、型態多樣、解法多樣、與時俱進,每個人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喜好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能力。最好保持每個人的選擇性,才有多樣的解法,才有新的創意。若以指派為基本,則此土讓不利長出主動、責任、興趣、多樣、新意。

知識工作者如集英的同仁,僅憑腦力解需求,沒有製造業的設備,服務業的場域,金融業的資金與系統。在集英,人是一切,協同才是重點。然而,大腦最佳的工作時間與地點因人而異,隨心情、健康、年齡…還會變。

大腦耕耘而收穫,如同農夫收穫。我痛恨耕耘者被市場剝削,被未出力者拿走成果。我希望集英人的付出與回饋是快速的循環,讓價值簡單明確,收穫歸於耕耘者。

但卡在營運資金,上述三點都變得複雜,也讓自己幾年來苦惱不已。一個幾十萬的案子從洽談、執行到收第一筆款,往往 6 個月以上。國內先付簽約款者少,期程款乃至於驗收才付款,加上付款期程就會卡資金。

缺資金,讓接案變得急迫,往往一個人背負多個案子,也就沒有自由,每個人不能隨自己身心的起伏與喜好規劃工作排程。在選擇工作內容之外,往往要被指派工作。因為資金先於選案,也就難符合人的喜好。資金流的不順暢與不足,專案的成敗難預期,接案的不確定,也讓報酬回歸變得浮動。

現下,我也不想引入外部資金,投資者多以錢為手段和目的,從利開始,終結於利。我不知道以錢賺錢的合理獲利,也不知道不勞者應有多少收獲。我想自己嘗試逐步落實讓集英成為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但仍是個願望。

乙:你可以學著喜歡團隊大部分人喜歡的東西,從有話題開始形塑彼此的分享與融入

我:年齡與代溝蠻大的。習慣與思路決定了一個人。我可以嘗試去了解別人的喜好,但 50 年刻劃的神經網路要添增新喜好,可能僅一時,不易根植。有限的腦電波容易走既有的捷徑,而忽略新的刺激。了解別人的喜好,可能帶來一兩次的愉快聊天,但談不上融入。

執著是真與美,伴隨著孤獨,僅吸引有著同樣執著的人,同時隔離開眾人。孤獨或許與分享並不衝突,或許也不會阻止成為自己人,但絕對會遲緩了解與認識。我有執著,也喜歡獨處。或許,僅能保持願望,等與期盼。

乙:若"沒有人是不可以取代的",那人的自由度自然可以提高

我:我不相信這屬於勞力工作者團隊,流程重於人的論點。對於知識工作者團隊,人可以取代的前提是:在關鍵時刻的關鍵人不重要,代表專案容許失敗,時程可以延遲,品質可以降低。

人月神話在 1975 年就已經明指好與不好的資訊人員產出差 10 倍以上,就算以同等優秀的人取代相同的人,但就團隊默契、商業邏輯、價值選擇、技術與架構喜好…等落差,取代者也很難短期就能正常產出。IT 團隊合作有如拼圖,越是複雜、技術密集的案子,每塊拼圖的形狀越多樣,少掉一塊後,或許可以找到近似的塞進去,但與其接觸的相鄰每一塊都多少受損。

尤其專案的關鍵時刻通常是最艱苦的時刻,時程延宕、解法難定、客戶憤怒、需求頻改、士氣低落、信賴蕩然、經費拮据、人員出走,聰明的早溜了,剩下挺住的,明知做完後得到的是責難,因虧損難有獎金,敗軍之將連吹噓都不得。要取代這些挺住的人,是找死士嗎?

我永遠記得集英幾位前同仁硬是吃下與撐住,做到結案後精疲力竭,選擇離開。佩服與不捨外,多想有選案的能力。我寧願不接或廢掉案子,也不願犧牲人。案子可以新案取代,但人受創後,不一定可以輕易走出陰影。

累了

各種工作又恰巧湊熱鬧了,同時間要了解 RS/Power BI Demo Code、SQL Audit 教課 PPT、用英文撰寫開發文件、SSIS/AS/PBI POC Requirement…還有一堆專案需求、日常工作、家人問題…但每天都排滿著既定的其他行程,而這些待研究的需求卻總在要上場的前一兩天出現。

在一點點的空閒時間裡,逼迫自己回憶、研究、理解。然而,除了前述的需求,還包含插花的技術問題、傾到情緒、生活問題…

累了,仍要拐彎抹角。倦了,仍要應對進退。對朋友說,我好累,朋友說你就請一個月的假啊。我知道這是好意,是好人的善心。但我只有一片淒涼。

你可以很輕鬆地覺得我是自找的,但我卻無法很輕鬆地跟你說,我不在乎你。這就是我無法請假一個月的原罪,這原罪是一顆硬不起來的心。

你可以很輕鬆地跟我說:要學會說不、賣掉公司、找人接董事長、不要管其他人,他們才會成長…這些建議如同跟莫名有情緒的我說放下情緒就好了,好遙遠地呼喚理智。

弔詭的是這顆柔軟的心在今晚讓我難以入眠,雖有工作但卡住思緒,癱著寫 blog。但明天要是能再站起來,仍是因為有這顆柔軟的心,因為它還能感動,還想追求。

當我能輕鬆放下時,這顆心不再突然累了,那是因為它死了,不再追求感動。

現在,我相信它明天醒來後,仍期待著感動。

從心所欲

即將跨過 50,能感受到大腦的不足,經歷世事多變而理解:腦無法及時理解。變得不判斷而欣賞。欣欣與榮枯,緩緩地變換是種多面向;美的演繹。

是自己喜歡的人、事,將讓自己學會放手,還是不喜歡的?若真心喜歡,是佔有還是讓其自主?放手,欣賞,讓心留下故事,但不貪戀,鬆開握緊的手,是習得的。

人類進步的速度遠超過天擇演變的速度,生理上還未進化到知足,仍有著貪多才較能生存的基因,只好後天學習從心所欲。讓喜歡的人、事更美好,似乎才可長久地讓心持續學習放手。真心,才知道自己渺小。

旁觀自己,似乎,喜歡的,帶來痛苦與思考。不喜歡的,僅是嘲笑與遺忘。

浮誇繚繞,冷眼眾人喜歡五彩泡沫,投射自己到強大的意象中,張牙舞爪地批判,伶牙俐齒地渲染。

同樣的批判,適用人、己。僅期待自己減緩在拙,終停滯於簡。

這波雲、AI、大數據…捧得夠久了,有大用的,該發芽的,會賺錢的先機,應該差不多歸屬完了。剩下眾人心中的符水神效,期待著中獎券的契機與無盡好夢,變化萬千鋪天蓋地。

此心,從嫌惡還未過渡到欣賞。何時,能接受浮誇也是種美,與質樸只是表裡,接受這大自然的律動。